Thursday, March 29, 2007

《天奴》首演記趣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7A班戲劇組《天奴的眼睛》在星期日(3月25日)於廟街公園首演開檔。當我見到近三米高的天奴大象木偶站在地上時,真想大叫:「天奴,你重生啦!荔園!你返啦!」(圖1及2)。演出前三小時,萬能舞台監督小優率領一眾同事以驚人的速度Set好佈景,導演Freddy、演員、樂師及一眾導師亦陸續到來綵排預備演出。而叫我驚喜的是一班工作坊的學員帶來的心血作品:五顏六色令人目眩的小天奴木偶、大小`朋友穿著盛裝表演魔術及安排了叫人玩得投入的昔日遊戲(圖3至圖6),他們都為正式演出前帶來歡樂氣氛,而大象天奴的象鼻會動及噴水,真要感謝Paul及小咪的木偶技術(圖7)。演出開始了,觀眾都十分投入,其中更有觀眾因兒子看不到演出而背起兒子看戲,多感人的場面啊!這個場面我很久很久也沒見過呢!(圖8)演員當晚施展渾身解數,又唱又跳,將一幕幕荔園風景再次呈現給觀眾眼前。(圖9-13)我們還有11場演出,大家有興趣來看嗎?
b5/school/ccas06/class7a.html)

Labels: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新興拾遺



拾遺1 「責」在鐵閘的麻包袋

相信它已經被「責」了好多年,事緣酒家出面放了一個點心櫃,那個櫃是不會搬走的。但是,因為這樣,舖頭鐵閘不能完全放下,所以每天都要用這個麻包袋,放在點心櫃之上以免損壞點心櫃。但每晚當我經過酒家望著這個麻包袋時,我總覺得它有點可憐,不過,你的苦不久可以解脫了。

拾遺2 禁煙

自從今年香港政府實施室內禁煙後,老闆惟恐茶客並未留意,於是在牆上不斷寫上「全場禁煙 多謝合作」。


拾遺3 會飛出來的魚

這幅畫是掛在二樓的,上面的字已脫去得七七八八,內容或許是開張誌意之類的說話。望在畫上的鯉魚,經過多年被燈光照射後,已經漸漸變得越來越白,有時,我覺得下次再來的時候,它們已經「游」走了。



拾遺4 回家的魚

我們上一代的人,都喜歡吃魚,以前在家吃飯,媽媽總會蒸一碟魚給爸爸吃。來到新興,你也可以吃到不同種類的魚飯,有鹹水魚也有淡水魚,可以蒸亦可以煎。所以,有時看到周圍的茶客吃魚飯時,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拾遺5 反光的碗碟

新興雖然是一間舊式茶樓,很多人都被她殘舊的外表嚇怕,但我想告訴大家,這裡的茶具十分十分乾淨,這裡的茶杯及碗筷,沒有一點油漬!


拾遺6 吐痰

這塊牌,可能老過我了。
拾遺7 叮叮

叮叮,明天你就退休了。






Labels:

Tuesday, March 27, 2007

隔岸觀火第一回:龍金玉的心


岸:2007年3月10日晚上8時正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R17座位
火:香港藝術節2007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在第一幕第九場我所知道關於收音機最優美的片段中,龍金玉(梁菲倚)身穿一襲中國南方農家裝束,手持竹枝,在一片寂靜的新界草原上傾聽著她的愛人-董富,利用機器接收著無線電波。每當董富調較著那銀色的圓形按鈕時,便會發出「嘟嘟」的聲響,而此時,龍金玉則利用她手上的竹枝,在空氣中劃出一條又一條的孤線,時高時低,時動時靜,那時,她正感受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次「悸動」。每當她在夜空中劃出一條線,其實就像記錄一段段自己前半生的舞蹈-她的出生、她如何認識董富、她如何來到香港、她如何重遇龍(林)良玉,或許,甚至預示了她的死亡。然後,我認為,這就是龍金玉的脈博,心跳,以及她的生命。其後,這條線一直連繫著董家三個不同年代的男人:董富、董銑及作家(董啟章自己?),從而牽引起整個故事。

往後,董富像一個失去靈魂的人,拖著一個黑色的木箱,在自己兒子的舖頭內遊走,他下半生最重要的事情就似是為這個木箱(《天工開物》?龍金玉的遺物?)尋找一個「歸宿」;兒子董銑從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於是他決定利用一些機器零件,和曾經見過江戶時代機械人的模樣,嘗試製造一個類似自己媽媽(龍金玉)的機械人;董銑的兒子(作者)則透過文字,虛擬出「栩栩」這個人物,作者透過與栩栩的對話,將自己過去三十年所接觸過的物件作記錄,並進行聯想。董家三人畢生都尋找方式記錄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片段,情形就如他的愛人媽媽(女麻)(女麻),即龍良玉一樣,這可算是一種「龍金玉情意結」。而三個年代的男人所作的事,都是向一個主題進發-「重生」。然而,在演出中從內容及舞台上所顯示的文字及佈置都雖然沒有任何人氣,但其實都是希望大家「留情」。

當一個人懂得如何記錄(珍惜)自己生命的片段時,如何重建一個城市也不是什麼難事了,因為從來一個有價值的城市不是以「量」來衝量,而是求「質」的。

願 香港人都有一著一份如龍金玉的心。

Labels:

Saturday, March 24, 2007

我(們)能為一間行將結業的舊式茶樓做什麼?








一封沒有上款的信

坦白說,到現在目前為止,我仍然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打這封信。因為,這封信是沒有上款的。

沒有上款的意思就是寫這封信時,你不知什麼人是你的對象。這樣,就如要寫一封情信,你應該知道哪一個是你心儀的情人;又如寫一封求職信,你應該清楚那間公司的負責人,又或者要寫一封投訴信,你應該知道你想投訴的那個人或物是什麼。但是,一封沒有對象的信,尤如做戲沒有觀眾,談情沒有愛人,比武沒有敵人一樣,你總覺得自己為什麼要努力地寫這封信,情形有如一個人跌落大海之中,載浮載沉,不知從何借力。那麼,我又為何要寫這封信,讓自己跌入這片茫茫大海之中?
這時,腦海飄入一盅排骨飯,這個情景,就像電影《劫後餘生》(Cast Away)的湯漢斯拿著「Wilson」(Wilson是一個排球),要我和它攬在一起,希望找到一塊陸地(對象)一樣。那麼,一切就由一盅14蚊的排骨飯說起。
一切從一盅14蚊的排骨飯說起

差不多每一個星期日,我和太太都喜歡到一家舊式茶樓吃午飯。

她的名字叫新興酒家,地址為西環卑路乍街158-160號,已經坐落在西環超過三十年。那天,伙記如常地遞上熱騰騰的普洱,我們如常地叫點心和我們最喜歡吃的排骨飯,客人如常地多,熱熱鬧鬧,一切都像平常一樣。忽然,聽到隔鄰的食客在討論「集體回憶」這四個字,你要知道,這四個字是城市近日熱門的話題,自己總想探知一下,再聽之下,聽到「光榮結業」四字。當我正在盤算「集體回憶」和「光榮結業」這八個字之間有什麼可以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太太拉拉我的手,叫我望望那個白色的冷凍櫃,櫃上面貼了一張酒樓嚴禁吸煙的政府廣告,而上面則再貼了一張紅紙,紙上寫著幾個黑色的毛筆字:「因地產商收地發展,本店將於三月三十日光榮結業,多謝各位多年來支持 新興食家」之後,我又望著對面的那位食客,此時,他望著牆上那手寫菜單如是說:「這些菜單其實是一位的士司機在放工後夜晚幫老闆寫的,……。」

這刻,伙記已遞上一盅熱騰騰的排骨飯,那天,我們吃得特別慢。
海叔的「水晶」

「我哋其實做到廿十九號,因為三十號要用嚟執好D嘢。」
「將D工具放好先,睇下跟住點。」
「之前續租左一年,依家一年後就拆。」
「我哋用新鮮豬肉整D排骨飯。」
「D字寫咗好耐,睇到就算。」

相比起其他食客,我開始來這間茶飲茶的日子不算長,不似他們可以娓娓道出這裡的一景一物,出自何處。來到這裡,我每次最關心的只是「排骨飯蒸左咁耐都未嚟」、「伙記落咗單未」、「仲出唔出馬拉糕」、「可唔可以沖茶」等等,而直到那天之前,我和老闆的對話也只是「幾多位」、「飲咩茶」、「食D咩」、「冇晒乾蒸牛肉要唔要山竹牛肉」、「老闆埋單」、「外賣一盅排骨飯」,諸如此類。因為,這間舊式酒家的格局絕對並不特別,沒有古木樓梯、沒有「雕龍雕鳳」、沒有雲石地下、沒有一盅兩件,所有陳設都十分平實而不顯眼。但為什麼當我知道茶樓行將結業的時候,心裡有些不開心?其實答案十分簡單,因為這裡的食物好食,茶樓結束之後,就不能再食到這些好味的點心和排骨飯,而街坊又少了一個聚腳的地方。然後,自己不知從那裡來的勇氣,向海叔-我第一次這樣稱呼老闆的名字,那些老食是這樣稱呼老闆的,只是從來都沒有試過這樣稱呼他,問了一句:「做到三十號真係唔做?」

後來我已經記不清楚他說過甚麼,但我卻很清楚記得當時他站在收銀櫃的位置,一個可能他站了三十年的位置,望向我,雙眼裡像鑲有兩顆行將掉下的「水晶」,從他眼裡的「水晶」,倒映了一幕幕我對這間酒樓的印象。
如何保留最好的味道

第一次吸引我的,是茶樓的營業時間:是每日由零晨三到下午三時!我相信全港沒有多少間茶樓是這樣的營業時間。後來我才知道,西環從前有雞鴨欄和屠房,而工人從前零晨時份已經開始工作,新興開這麼早就是方便這些人有飯可吃。現在,雞鴨欄沒有了,屠房亦已經關閉,來這裡吃東西的,平日大多數是街坊、巴士司機和工人,是一個充滿「男人的世界」,到了假日,則有一家大小來飲茶。

這裡賣的點心有蝦餃、燒賣、雞紮、春卷、鳳爪、鴨腳紮、四寶紮、牛拍葉、糯米包、乾蒸牛肉、山竹牛肉、蒸蘿蔔糕、咖哩金錢肚、傳統馬拉糕、勁大碟的牛肉、叉燒及蝦腸粉,雞包仔、叉燒包、奶皇包、蓮蓉包、無分大中小,全部點心一律八元。另外又有一些特色點心如豬潤燒賣(每粒燒賣上均有一大塊豬潤)、流沙包 (奶皇包的超「流」版)、燒腩卷、臘腸卷、糯米卷、大包等。盅頭飯則有排骨飯、蒸雞飯、肉餅飯、梅香鹹魚肉片飯。其他食物包括:柴魚花生豬骨粥、糯米雞、免費無味精例湯 (一般供應時間為早上)、白灼油菜。同時,在午飯時候有抵食碟頭飯及炒米河飯:東坡肉飯、燒味、臘味飯等,海鮮飯有紅衫、鯇魚、游鱔、魚、魚雲、撻沙、黃花、鯪魚球、斑頭腩、鮮魷等。還有飯分開上的椒鹽豬扒飯、涼瓜牛肉飯等,由二十元至二十八元不等,且份量足可二人享用。

當然,其中最叫人回味的,就是這裡的排骨飯。新興的排骨飯選用新鮮的豬肉,並且用上好的部份(腩排)去蒸,特別嫩滑味美,排骨大小適中,剛好入口,加上特製鼓油,飯與排骨的味道配合得天衣無縫,份量足,價錢超值,只售十四元。

此外,梅香鹹魚肉片飯亦有相當特色,這裡的鹹魚肉片飯是不須要落鼓油的,那塊鹹魚所散發的味道,已足夠一盅飯的調味,而肉片很滑、微厚,融合了梅香鹹魚和白飯,味道咸香,沒有多少間茶樓可以吃到,我亦第一次吃到梅香這種味道。

另外,雞紮內有魚肚、冬菇、豬肚及滑雞,外面用腐皮包著,整件絕不肥膩,而滑雞有雞味,實屬難得,並不似一般酒樓的雞紮,油多得令人卻步。咖哩金錢肚很腍,咖哩不太辣,一般人也可入口。亦不像其他酒樓的金錢肚太「靭」,難咬,又或者咖哩、沙爹太辣,且沒有染上怪怪的橙色。

我記得從前到酒樓吃的馬拉糕是啡色的,呈梯形,足有五寸高,但隨著時日過去,馬拉糕越來越淺色,甚至現在有些馬拉糕已經變成黃色,成正立方體,只得三寸高,且亦變得較甜,亦有部份酒樓索性將馬拉糕內夾了奶黃,成為千層馬拉糕。來到新興,你會吃回傳統馬拉糕的味道。此外,燒腩卷、臘腸卷、豬潤燒賣、流沙包都是這裡的特色點心,味道亦不俗。
說到叫飯,我們多選叫椒鹽豬扒飯。豬扒很腍身,以紅椒及蒜蓉炒香,熱辣辣香噴噴,加上一碟白飯,好味到不得了。還有鴨腿湯飯,鴨腿腌味十足,湯底濃郁,配上合時瓜菜粒,入口味道剛好,不太淡也不太濃,用大湯碗端上,足二人份量,吃得很舒心。但廚師表示只有夏天才泡製此飯,至結業前也不會再嚐到,真可惜,故很失望!

而食客推介為蝦餃及鴨腳紮,前者皮薄,餡很滑,沒有一般雪蝦的淡而無味;後者則裡面的芋頭好「粉」、好滑,不是硬實實的,亦絕不油膩。而新年推出一盆盆自製的蘿蔔糕和芋頭糕,也是不錯的選擇,很多食客也會到此訂購。

這裡最值得我緬懷的,不是那些不可接觸的情懷,而是具有實感的味覺回憶。保留一幢建築物已經不容易,保留好吃的食物似乎更難。因為,好的味道不能拍照、拍錄像留下。當我們對待一幢歷史久遠而具藝術特色的建築物時,應盡量予以保留,讓公眾可以「睹物思情」,但對待一盅令人垂涎三尺的排骨飯時,我們便要趁它熱騰騰的時候盡快吃下。最終,好吃的食物或會因廚師漸老或商舖結業而未能繼續,食物的原本最精彩的味道便會失去。

現在,這些好吃的食物將會隨著新興茶樓結業而失去,我們有辦法保留嗎?
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有時會在吃飯時間專登由公司坐車來這裡吃飯,因為呢度D嘢好食。」
「廚房有六個師傅,做晒所有點心。」
「連明星梁家輝都揸車嚟呢度買排骨飯。」
「依家睇下有冇地方可以令茶樓繼續啦。」
「呢度好有特色架,最好由零晨拍佢地開門做生意,兩點幾D茶客就架啦。」

幾天之後,我們再來新興飲茶。當然,我們沒有因這裡行將結業而一次過叫十幾籠點心,又或者日日來吃排骨飯。而我看到的是眾街坊仍然如常地飲茶「嘆」報紙,如常地靜靜的享受著美味的點心,但其實大部份茶客都十分關心茶樓的情況,有些街坊甚至主動協助老闆尋找新的地方,希望新興可以盡快重開。看著伙記們仍舊賣力地傳菜及沖茶,或許,他們好像演戲一樣,只要演出仍未完結,台上的演員都要盡全力地演下去,直到完場。而我呢,則到茶樓各處拍下一些照片。我明白無論怎樣拍照也不會有辦法將這裡保留,但自己卻在想,這是我可以能夠做到的。我明白感情這東西是絕對主觀,但保存自己喜歡的東西完全需要由心而發。我開始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寫這封沒有上款的信。

現在,我寫下這些文字,就是可以為這間新興酒家所做的事。稍後,這封信將會轉給一位街坊、一位老師、一位大學生、一位主婦、一位作家、一位演員、一位導演、一位攝影師、一位老闆等人,我希望你們看到這些文字後,來到這裡,看看大家又可以為這間行將結業的舊式茶樓做什麼。可能,最終你會說,我什麼也幫不上忙,那麼,我也希望諸君細心品嚐這些用心製作的點心和食物。

望著茶樓的玻璃窗,老闆貼了候選特首曾蔭權先生的競選廣告,上面寫著「我會做好呢份工」,我想,新興茶樓老闆和伙記都做好份工幾十年,這麼好的茶樓有沒有方法承傳?

這封信,最後會寄給誰,而閣下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拭目以待。
(上圖攝於西環,2007)

Labels: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隔岸觀火



當我每一次看完演出或電影作品,腦海內總會殘留一段影像或片段,有令人動容的、也有叫人會心微笑的、也有不少是希望盡快忘記的。而其中又有一些演出,是叫自己看出「火」-是創作人對作品的「火」,這些火或會從舞台上演員的眼角裡滲出、又或者從舞台上的一塊景片暗示出、又或在幾點微弱的燈光下顯現出、又或在舞台上兩邊的喇叭聲傾聽出;這些一點一點的「花火」慢慢從舞台上各處滲出,時而互相交拼,時而互相交融,漸漸地,舞台或銀幕內會變得「火光熊熊」,而自己腦內亦會如相片中烙印出一幅「殘象」。

如今,這些「殘象」堆積在腦內有好些日子,想找個方法「沖印」出來,有時,這些「殘象」或有「偏色」或「缺落」,與原來創作人的構思和想法未盡相同,那請多多包涵。或者,就當是本人乘著那創作之「火」,燃燒出另一個新天新地吧。

那麼第一個「岸」,又會是誰?

(上圖攝於希臘雅典,2006)

Labels:

Thursday, March 15, 2007

複製白箭


「回憶總是潮濕的。」摘自劉以鬯《酒徒》

因為《天奴的眼睛》,我們需要製作一些道具作演出之用,其中一樣是一塊有白箭香口膠圖樣的告示牌。

後來,我的舞台監督告訴我,坊間原來已經沒有了白箭,只有綠箭而己。於是,我們便從資料圖片中,找尋白箭香口膠的圖樣(上圖),並將它複製出來。

原來,我們製作這次演出的最大任務就是複製一些已經逝去的東西,包括白箭香口膠、有顯示身高的身份證、荔園入場券、大象天奴,進入鬼屋的車等舊物,讓大家勾起一些在荔園的回憶。

3月25日下午6時30分,希望在廟街公園見到大家。

Labels:

Tuesday, March 13, 2007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笑



「我不是反對共產主義,我是反對媚俗(Kitsch)!什麼是媚俗呢?這是以作態取悅大眾的行為,是侵蝕人類心靈的普遍弱點,是一種文明病。」

摘自介紹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的文字

上星期有一晚,我看一個演出,期間有一位觀眾不斷地看著台面上所發生的事情而發笑。那種笑聲,如果用併音寫出來,是「kiki」聲。如果用動物的聲音來譬喻,就像是老鼠的叫聲。如果要我循那種笑聲去想像一個人物的話,那就是Keroro軍曹中的Kululu曹長。

每當台上做出不同的核突及下流動作及語言時,「曹長」便會發笑。其實,我對核突及下流的事物本身沒有太大的反感,但,我反而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卻樂於看見這些東西而產生愉悅,譬如像當時的「曹長」。漸漸地,台下的笑聲開始與台上的境象產生「共鳴」。而更奇怪的是,其他觀眾包括我卻無法與他們產生「共鳴」,於是,整個劇場便像只屬於「曹長」一人,台下的演員只為取悅「曹長」而施展渾身解數,他們越投入,自己便看得越抽離,最後構成一幅詭異的舞台風景。而這種互相取悅對方的感覺,腦中令我想起兩個字-媚俗。

因為這個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笑聲,那晚,我又再從書櫃中拿出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我讀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直到1980年,登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的一篇文章,才將斯太林兒子雅科夫的死因公諸於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雅科夫被德軍俘穫,與一些英國軍官被關押在同一個戰俘營。營內是公共廁所。斯太林兒子總把廁所弄得髒亂不堪,英國人不喜歡廁所糞便橫流,哪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權人物的兒子的糞便也不行。於是他們責備雅科夫,雅科夫面有慍色,後來,他們又不斷告誡雅科夫,逼他將廁所打掃乾淨,雅科夫勃然大怒,與對方爭吵並動起手來。最終雅科夫要求見戰俘營長官,請他裁決自己跟英國人的衝突。可德國軍官認為談論糞便有損自己的尊嚴,對此未加理會。斯太林兒子不堪侮辱,用粗俗的俄語仰天怒罵,旋即撲向戰俘營周圍的高壓電鐵絲網,雅科夫的軀體懸掛在鐵絲網上,從此,他永遠不會再弄髒英國人的廁所了。」

(上圖拍攝於香港西貢,2006)

Saturday, March 10, 2007

願 永遠坐在大樹之下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摘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記得五年前,第一次負責構思和執行社區文化大使時,有一次在沙田中央公園舉行,於一棵大樹底下,有幾個參與計劃的學員放了幾個「咕筍」,說是一個供遊人休憩的裝置,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坐下,然後看著四周參與的遊人及群眾。原來他們大都沒有目的而經過,卻被我們的裝置及表演吸引過來,有些人會仔細地看著各個裝置藝術,而學員則努力地向觀眾解說為什麼上要放上盆子、一堆椅子放高又是什麼意思;而又有些人則去看由我們另一批學員主演的社區劇場。我見到觀眾看得很開心,學員及演員也做得十分投入。而自那一天起,我開始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

這麼多年之後,分別出現了一個個「大笪地」、「人民藝術夜總會」、「犀牛」、「護法」,以及現在的「天奴」,每一次我都懷著希望能夠與我合作的朋友和參與計劃的市民,一同找尋到藝術的樂趣,為自己生活留下甜美的回憶。

(上圖為7A班戲劇組《天奴的眼睛》的宣傳單張,感謝Rita及其朋友的用心設計,thks!)

Labels:

Thursday, March 08, 2007

賞花


「一個酷愛植物的總督的名字,Sir Henry Blake就被附加在這個土壤和歷史雜交而生的新品種上成為它的學名:Bauhinia Blakeana,也叫「香港櫻花」。

摘自龍應台《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每年這個時候,偶爾會下陣陣微雨,不喜愛帶遮的我,有時會被淋濕,但當此時若看見四周開滿花,悶氣就會消除,變得心曠神怡。香港的市花是洋紫荊,但其實我在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宮粉羊蹄甲和紅棉。

宮粉羊蹄甲與洋紫荊十分相似,之不過前者是粉紅色而後者卻是紫紅色。記得數年前坐巴士,當從隧道走出公路之後,看見沿路都開滿宮粉羊蹄甲,那感覺像極日本的櫻花!一刻間自己從香港飛到京都,遠看還會以為會有幾個穿著和服的女子,手提著竹傘,在花間之下踱步。

至於紅棉,其實即是木棉樹,它們也是這個時候開花,花是紅色的,在春日一片迷霧之下顯得格外耀眼。但你要小心,不能太近看它,因為這些花其實頗重,凋謝後會從樹枝掉下,雖然不至於像椰子般掉下來會傷人,但被它打中的滋味亦不好受。

我有時會想,政府每年都要花心思攪什麼花卉節,但為什麼不好好規劃一下周邊的樹木,如日本一樣,每當春天櫻花盛開的時日,各處公園都變成賞櫻盛地,一家大小帶同食物坐在樹下一邊吃東西一邊賞花,日本人就是有這一種雅興。

或許,香港地太少,那裡可以用一株株宮粉羊蹄甲和紅棉來砌出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一片花海?但如果這幾天當你在街上見到這些花,試試想周圍都開滿花的話,你就會感到賞花並不只在日本獨有,香港其實也可以啊!

或許,最重要的是,你肯停下來。

(上圖攝於澳門,2006)

Monday, March 05, 2007

浪人的第二個家

http://hk.myblog.yahoo.com/theatreronin/

大家有時間可以去下另一個blog。

Sunday, March 04, 2007

比較竊聽者與Equilibrium 2



在《竊聽者》中,男主角從竊聽劇作家的一舉一動,從而開始接觸藝術,偷布萊希特的書來讀,聽劇作家為他的朋友之死而彈奏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會感動而流淚,最後更為了劇作家可順利寫作一篇反政府的文章,而協助隱瞞,不為政府官員所發現。男主角一步步由只為政府而活,進而找到為自己的心志而活,或者說,找到自己生存的理由。

而在《Equilibrium》,男主角是未來一個負責毀滅所有與情感有關的物件(藝術品)的警察,從他發現同伴私藏葉慈詩集,繼而在一間秘密的房間中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同樣是貝多芬?),因而發覺自己沒有可能壓抑自己的感情,他發覺政府在欺騙自己,慢慢地,他也解放自己的情緒,並開始加入反對政府的行列。

《Equilibrium》是於2002年公映,所以,我有一大膽的假設:《竊聽者》的編導看了《Equilibrium》後,覺得他們塑造的那個虛構世界,其實在不久之前,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前,東德人的生活正是如此,因而令他們構思《竊聽者》。

然而,兩套電影,我也很喜歡,尤其是《竊聽者》,在電影結局中,男主角因成功包庇劇作家,令他的上司不能捉他,上司因此說:「未來的二十年你將會在地下牢室中工作!」但事實是,四年後,柏林圍牆倒下,男主角已回到地面,兩年後,他的名字已在各大德國的書店出現-因為劇作家寫了一本書向當年「保護」他的人作致敬。

看到此,我在想,當你人生做的每一件事時都隨時會改變你的命運時,你應該決定做些什麼?或許,就做你認為對的事吧。
上圖摘自電影《Equilibrium》的劇照

Thursday, March 01, 2007

比較竊聽者與Equilibrium 1



「列寧說過:多聽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會令革命也革不起來。」

摘自電影《竊聽者》

早上九點半看電影,全院都是50歲以上的公公婆婆,開初以為自己去看大戲,為什麼有這麼多公公婆婆呢?原來因為他們有優惠,不過,他們這麼有心來看這套德國電影,也覺神奇。

這套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曾被影評人舒琪在明報寫了三篇文章大加讚許,文章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

「上一部肯定 /歌頌文字 /藝術的電影是什麼?你能告訴我嗎?」

是《Equilibrium》。而且兩者竟有著驚人的相似。其實,一套是劇情片,一套是科幻片,本來應該風馬毫不相及,但他們都有著相似的主角及主題,就是一個生活在沒有人性的國家(群體)內如何發現藝術(活著的證據)可表現自我,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人的改變,都是因為發現了藝術家而開始的,一個是葉慈,另一個是布萊希特。

待續。


上圖摘自電影《Equilibrium》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