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星期五留言(3)

開始寫得有點不拘小節了。

看《Pina》,原本的心是想看看導演溫達斯如何整理Pina的作品成為電影,但看過的人已紛紛表示如何心碎而逃或媽媽叉叉走出劇院,情況似乎有點嚇人,更有人說你就當係「grearest hits」啦(即係點?有冇點唱?)。於是本人調整至抱著吃「明將壽司」的心態進入-誠然,導演真的太倒霉,臨開拍靈魂人物卻歸天,我懷疑導演曾和Pina溝通過如何拍:將她的舞蹈放入城市、街道、大自然,但這些概念都因主帥離去而現在拍出來卻變成記念特輯,真的非戰之罪。
(我甚至幻想過一個情景,溫在後台的休息地方捉住正在抽她排練完事後煙,
溫: (德語,識o既自己翻譯)過兩日就拍 ,剩係有地方,你諗住點?
P: (德語,抽煙,淡定)諗緊。
溫: (少少緊張,但看不到,因為佢都係大師)諗緊?
P: 唔。我要去到個場,再FEEL下。
二人無語。煙在休息間纏繞著)
於是,最有看頭的反而重拍幾個Pina的經典舞碼:《春之祭》、《穆勒咖啡館》、《交際場》及《月滿》,在3D的技術下,呈現了2D電影沒有的景深及立體感,令本身已經是3D的劇場真的可以「再現」(這本身就是電影和劇場最大的分別),現在,3D錄像記錄已儼如現場演出,因此將來劇場的錄像記錄相信會隨3D的技術越來越普及,到時大家可安在家中一手汽水一手薯片看劇場演出的時代將會不久降臨-連以為不可複製的藝術也可被複製,真的要問問本雅明,「靈光」,你還在嗎?

電影努力呈現立體成為3D是電影的進步,有劇團卻努力將劇場變成真人電影,這又代表什麼?之前看智利的電影劇團的《黑暗中有光》就是利用電影元素結合出來的劇場作品,幾年前看他們的《天地一孤雛》,利用幾塊masking、小小的旋轉舞台與及簡單的舞台技術卻呈現出極具詩意的效果,但今次有更多的技術支援及電影感但反而沒有了之前的震撼。不過,一直看時也算留心,因為文本實在太出色了。回家搜尋原作者叫巴瑞科是意大利人,他的其中一個劇本也改編成電影叫-《The legend of 1900》,噢,那是本人觀影生涯其中一套十分十分重要的電影。

因為《桃姐》,大家開始想起媽姐,又想起《暗示》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12678768&extra=&page=1
又又,在《Pina》中Pina Bauach曾經講過:「有些事當不能用任何言語表達出來的時候,就只有暗示。」在戲院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從椅上滑下來。

有人話,天文台冇左林超英就唔多可靠,經過星期四的風,似乎又有d道理噃。

劇場浪人
23/9/2011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星期五留言(2)

當我寄出上星期的留言時,曾問自己,這個名字吸引嗎?(哇!你沒有認真考慮嗎?)會有人留意嗎?(哇哇!你做之前沒有想這個point?)有沒有再「爆」一點的名字呢?(哇哇哇!不是一早想好的嗎?)有人說是不如寫成「流」不是「留」-「流言」-即沒有說過的話,好似好得意咁,最後還是否決了。其實,寫這些留言,本人有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希望打字打快些!訓練自己在有限的時間打最多的字!真的,我知道有些blogger,他們差不多每小時都會上網及用電腦工作,所以一有時間就會update自己的blog,可以打很多字在blog內,尤其是現在facebook更流行,大家就更不停地將一個個「字」,有意思的沒意思的一時興奮心思熟慮一個個倒入「網海」;你們沒有發覺現在一大班朋友吃飯等上菜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說話,而是看著自己的facebook嗎?(可能大家在對面,卻需要用facebook溝通才開心)

有不少人問我,為什麼不開facebook,基本上除了劇團需要外,自己是沒有的,沒有是因為暫時好似睇落應該未有需要。(這個答案好像有點牽強……,再想想)

創作的時候,通常有一個習慣,就是會翻翻自己買左但有一段時間都沒有看的書,找找靈感,那天讀著陳智德的《抗世詩話》,他說在寂靜的時候總會想起Erik Satie的音樂,隨即打上youtube搜尋,發覺不少電視劇也喜愛用他的音樂作為配樂,再看一些資料,oh,他原來是二十世紀初的巴黎人(比上星期說的Cole Porter更早),估不到他的音樂可以穿越一個世紀仍然不過時,(有熟悉音樂的朋友向我說,其實巴哈有些音樂都可以很in的。),究竟音樂家在當時感受到什麼而創作出這些調子呢?我很想知道。

上星期演出完結之後,和學生一起慶功,提及早前一單法庭新聞,據說一女子因大病多月未好,而信任一位風水師進行「另類治療」,進而發生了一大串不尋常的「關係糾紛」,當大家都不住討論相方看法時,我腦海忽然想起四個字,這件事其實也可算是一宗「醫療事故」嗎?一個人在醫療期間有人用錯誤的方法處理,不是「醫療事故」是什麼?(眾人想笑但好像又不好笑的笑話出現了。)

過去半年不斷的工作和工作,這個星期開始真正的休息下來,教教書,為之後的事做準備,像在船上修補魚網的老漁夫,為迎接下一次捕魚做預備。

劇場浪人
23/9/2011

Friday, September 16, 2011

星期五留言

星期五留言,希望,成為一個習慣。將一星期見過的,想過的,聽過的,留個記錄(案底、痕跡?),寫下的不是金石良言,大多可能是廢話。寫的讀的,隨心隨緣,就是這樣。

中秋節看《情迷午夜巴黎》,心想是一個十分應節的節目。看著主角在巴黎漫遊,從現在蘯到1920年代,真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的能力,每次看香港的舊黑白照片,都希望重回昔日的皇后大道、郵政總局、中環碼頭,接著會聽到人力車的聲音,一個戴圓禮帽的紳士會向你說”Welcome, Hong Kong!”是不是對現實越不滿的人便越緬懷甚至創造過去?我是否變了老憤青?我是否需要買一個V煞面具?電影出現一首Cole Porter的歌叫《Let’s do it》,開初聽有些熟悉,噢,是「捐血歌!」「阿姐捐血,阿哥捐血,大使生意佬都捐血,大家捐血,益己益友!」一直聽著聽著(噢,又緬懷過去了),原來從前捐血可以很「法國」呢。

排練時演員即興了一段台詞,其他演員反應甚大,遂問個究竟,「佢講明將呀!」「明將?有什麼特別?」「明將是一間因難食而出名(這個形容十分矛盾)的壽司店,尤其是紅豆軍艦(紅豆軍艦這個詞語的組合其實十分有趣,紅豆是令人想起嬌小的女子,軍艦像是一個身形巨大的男人,結合起來應該是一件給情侶吃的壽司),一絕!你上Youtube打明將睇下就明啦!」於是,我看了Youtube的短片,又真係有好多人討論,甚至有人因為難食而組織「死士」團去食,更有人為此創作了一首歌,當歌在電腦播放時,這些抵死的歌詞的創作動機源於一個極難食的壽司,我會想,創作真的要由一次極深刻的體驗開始,所以,有人會因失戀而寫歌,有人會因為冇飯食而攪革命。

浪人劇場的《上海風流》開始了,十多場巡迴全港,更有兩場在燒烤場舉行,想體驗一下一路燒雞翼一路睇戲的滋味,十月五日及九日分別在大尾篤及城門水塘舉行,希望到時見到大家。


劇場浪人
16/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