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9, 2009

與音樂對話




對於音樂,相較於其他的表演藝術,從前我對它有一種「迷思」-它既「神秘」又「神聖」:它既是我不懂的東西,但許多時又是我創作上的引路人,於是我對懂得音樂的朋友都十分羨慕,認為這些都是上天的恩賜。舉個例:當每次我看見有學生在上課小休時隨意坐在鋼琴旁,就可以叮叮咚咚彈起一首又一首歌來的時候,我都認為是很「酷」的,有的更只需聽一次音樂,便可以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重彈一次,那就簡直是「酷」到極點。(後來我才知道其實不是每首歌也可以不看譜聽一次便成的,一些複雜的樂曲如簫邦的音樂便不可以,所以在《不能說的秘密》中,周杰倫那一場比琴真是一場難度有十的比試!)

話雖如此,自己仍然想走入音樂的世界,因此早兩年曾學結他(最終放棄了,唉。結他早已冷冷的被放置在我的工作室中,嗚。),最近就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聽起音樂會來,早前去聽了香港管弦樂團的《地圖協奏曲》。

音樂會分兩部份,首先演奏一齣由歌劇《原子博士》改編而成交響曲,隨後才是由譚盾創作的《地圖協奏曲》。《原子博士》可能是由現代的作曲家以現代的背景創作,因此聽出來的感覺像一套由湯告魯斯主演的荷李活電影配樂,層次分明畫面清晰有緊張有浪漫有奇情但整體卻缺乏內涵,但作為頭盆及久沒有聽管弦樂的我也是蠻過癮的。來到「正餐」,據場刊說,譚盾這個《地圖協奏曲》是為紀念一位來自雲南的石頭老人而創作的。演出先以大提琴的演奏作「響導」,再在演奏期間不斷播放由譚盾拍下一些攤戲、村民的生活、以石頭敲打出音樂等等錄像,令人感到這個創作是創作人不斷以音樂回應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物的懷念及對話(其中有一段更直接播出一段譚盾創作這個音樂來由的文字)。這不是一個有野心的演出,反而像一個滿懷感觸的旅人坐在大樹下,搖著帽子,徐徐將一些旅行往事說給途人知道,感覺親切。

最後,我想起有一年,我給學生一個題目,就在一分鐘內以任何方式表達自己,而其中有一位學生選擇了彈琴。在那一分鐘內,我隨著他手指彈出的旋律,那些音符走入耳朵再在腦中幻化成一個大海的旋渦,感覺他像在海中向我說話,或許從那一刻開始,那些如霧的「迷思」開始散開,開始與音樂對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