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3, 2009

水上風雲的起源




幾年前,我有一位朋友結婚,他邀請我擔任伴郎;大喜之日,一班戥穿石與新郎接過新娘,回到朋友的大門口前,忽然鑼鼓大作,隨之而來一群女人為數八至十人,年齡約四十至六十歲,最老的相信也有七十歲,她們個個頭戴漁夫帽、腰間圍著一條彩布、手持一支木漿,一字形排開如爬龍舟的模樣,個個口中不斷唸著:「唏啊唏啊!」,從遠處一直「爬」到門口,直到「爬」到新郎新娘面前才停手,並高聲祝賀一對新人。

後來,我才知道新郎的媽媽是沙頭角的水上人,當要娶新抱時,男家的婦女便要出來跳「龍舟舞」。那天,是我第一次認識水上人的習俗,而那群婦女載歌載舞、
充滿笑容的臉,至今仍在我腦海之中。

已故香港著名文學家舒巷城先生有一篇短篇小說《鯉魚門的霧》,提到主角水上人梁大貴的爸爸因一次出海捕魚而最後葬身於大海之中;當他在碼頭上聽到「咸水歌」時,那些令人陶醉的歌聲又令他想起自己心愛的女人-這些情節除了可看到一個文人如何細緻描寫香港四五十年代水上人的生活外,更令我想到那個年代水上人不停與大自然搏鬥才能生存的艱苦歲月,卻又以美妙歌聲隱藏那些不幸的遭遇,那種刻苦而又堅忍的精神,或許是時候讓現在的香港人知道的。

當水上人差不多已全部「上岸」,現在已沒幾個避風塘和魚棚,大澳棚屋不知何去何從,甚至大家或許已經忘記一艘艘張帆出海的漁船曾是這個國際城市金融大都會標記時,我更希望身體力行,召集一班有興趣一起探討這個課題的藝術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作記錄之外,更要同時鼓勵大眾一起參與,讓他們更多了解和重新認識水上人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來觀照自己的生活,突顯出水上人既刻苦而又堅忍的生活精神。


是次計劃以「水上人」作主題,策劃一系列的巡迴演出及社區藝術工作坊,除了讓廣大市民更了解水上人在香港的歷史外,讓大家認識他們的風俗之餘,並肯定他們的生活價值。整個計劃共分三個部份:

1. 《金嬌銀更嬌》音樂劇場巡迴演出
2. 「水鄉旅行團」-藝術到社區工作坊
3. 《水上風雲》總結演出及展覽


前日我們已經開始了計劃的第一部份-音樂劇場的演出,餘下還有十場,希望見到大家。


(上圖為宣傳單張初稿,多謝吳力助拳!)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