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鯉魚門的霧




浪人劇場《鯉魚門的霧》
改編自舒巷城同名短篇小說

「如果不能回頭,就當是剛剛來罷。」

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城市,疑惑總藏在你銀包最底格內那發黃的照片、那本鋪滿塵的日記簿、那個用相識日期作密碼的blog。每次打開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片霧,包圍著自己,令你視力模糊,能見度下降,在夢與霧之間徘徊……

三月清晨,「行船佬」梁大貴重遊十五年前他離開了一直生活的筲箕灣,過去的人和事在霧裡建成一個記憶的迷宮,令他莫失莫忘,當整個城市最終被霧所洗滌,殘留臉上的露珠卻映出一絲笑容,並記起一個承諾:「當我回來的時候,就與你一起。」此刻,海面泛起銀光……。舒巷城先生像一位閒暇的智者,從容地在生活中找出最令他動容的人、物、影像、聲音,甚至是-靈魂,《鯉魚門的霧》是他的代表作。

當然,你可以去海邊朗讀舒巷城先生的小說,消散閣下的「霧」,但我更希望你來到劇場,欣賞我們以演員、戲偶師及舞台裝置建構出來的「霧中風景」,在能見度低過一米的劇場內發夢。

劇團簡介
「劇場浪人」用他不斷修煉的「劍」,在舞台上以高度浪漫的想像中遊走,展現一幕幕人間風景,為這個靈光消逝的時代,凝住世界仍然存在的美。浪人劇場創辦人為譚孔文。近作有《潮州好漢》、《水上風雲》、《つづく,李香蘭》及《暗示》。博客:http://marianatrench.blogspot.com/


演出及製作人員名單
編劇、聯合導演及製作設計:譚孔文

聯合導演:王敏豪

文學指導:陳智德

演員:胡俊謙、梁浩邦、吳鳳鳴

戲偶師、戲偶及機關設計:陳詩歷、陳映靜

燈光設計:林振傑

作曲及音響設計:黎智勇

舞台監督:劉細優

監製:林碧芝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2010年9月30至10月3日(星期四至日)晚上8時
2010年10月2至3日(星期六至日)下午3時

票價:$140
粵語演出
演出長約1小時30分鐘,遲到者須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座談會
演出前導賞講座:「銀光」閃現-從舒巷城先生的作品中發現美
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一號會議室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3pm
嘉賓:陳智德(作家,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譚孔文
費用全免,名額有限,有興趣人士請於辦公時間致電2268 7325留座

同場放映第八屆香港文學節「文影舞動短片創作比賽」優異獎作品《銀光》(由譚孔文編導),靈感來自舒巷城的《太陽下山了》。

4 Comments:

At 4:32 PM, Blogger Unknown said...

Hi theatreronin,

I am a writer a bc magazine, a local english magazine in hong kong. I am interested in Landscape in the mist whcih will be preforming late september and early october. Would you mind sending me some information on it in English?

We'v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finding out more.

My email is hkeditorial@bcmagazine.net or you can call me at (852) 91256418.

Thanks,
Shirley

 
At 9:19 AM, Blogger Suay said...

昨晚我去看了你們的戲,很喜歡
請問為什麼在描述大貴成長經驗的時候要用閩南話呢?因為鯉魚門早期的漁民是閩南人?謝謝!

 
At 11:47 AM, Blogger Watin said...

昨晚看了你們的戲,很多地方都很出色,裝置、演員、佈景、機闗、(尤其)唱功、意境,惜我看畢全劇,感受最深不是鄉土情將逝,人去物留空,而是叔本華對人生的看法:人生是個鐘擺,搖蕩在痛苦和無聊之間。

 
At 8:51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i'm afraid i don't have your email so could only post it here:

其實我沒有舞台經驗,所以以下純粹個人意見,如果太白痴,請見諒。我之前都有好些年觀看劇場的經驗(實驗/舞蹈都有),只是好像真的是第一次看黑盒劇場及您們的演出(而舒巷城的書,我只讀過鯉魚門的霧)

Things I liked or like to ask:
- 我想有點喜歡原註「鯉魚門的霧」中的失落感懷淡淡哀愁
- 看得出有劇中做了許多設計,試了許多東西,有許多不同的變化(像polyphonic, surround-sound at the back)
- 喜歡三塊膠布幕的設計,由本來以為是純白色的霧,到在第一次發現它們「不過」是慘白而污槽的現實那一下,很佩服燈光運用的巧妙;用作為打風時的船也做得不錯
- 喜歡臨尾望向大海,浪在漂下漂下之際,「暗湧」真有點詩意
- 喜歡簡單地用projector以剪影做到fade-out的電影效果
- 後來彩色的projector運用也是簡單而新鮮
- 貓及船的偶都做得好
- 小船在海浪中電影鏡頭般的一幕真有電影感
- 看著籠鳥想像海鷗/蛋家話與廣東話的同步處理,把不同的聲效/意象重叠,有趣
- 主角的選角挺合適
- 說書人好像有點像南海十三郎?
- 想問下編/導/演有無人係古谷實fans?發夢變猩猩戴頭套mak大個口個下我即刻諗起佢;掉個缸埋去不受傷個下都有少少似?

Things that might be improved?
- 感覺太字正腔圓,好像是一些以前的收音機廣播劇,刻意如此?可能可以少一點對白,多點留白/意象的運用會更有詩意
- 個人感覺,完場一幕只留下聲音,燈光用fade-to-dark可能更好
- 整體來說好像有點busy,將三個故事串連一起,好像不是太順��/處理統一?許多細部單獨來看是好的,但放在一起可能教人分心;也許可以考慮著重大處著墨,減少部份枝節,留白也好,帶過也好,現在好像欠了主次/重心/線,整體結構好像砌得不是太有一個主題(像我在聽到蛋家話說「對唔住」時,竟然聯想到普通話「對不起」的發音,我似乎不是太能進入那個世界)
﹣實在比較難代入主角對鞋的想像,因為鞋實在是必須品,有點難將它看成是成功的象徴

本來很想問為什麼在今天的香港去做舒巷城的小說,細讀其原文更覺驚奇:好「古老」的香港,當時的社會,與今天的香港相差太遠(我總覺得,要我們想像/投入到「邊城」的世界可能比想像/投入到「當年的西灣河」容易!當年的西灣河既不香港又不地度..... 到現在我仍未想清楚那是個什麼樣的時空,也許人的想法/地貎/時代離今天的香港太遠,總覺得怪怪的)﹣ 而原來劇最後會這樣與今天的香港呼應!但我覺得今天的人,如果要去到燈紅酒綠,可能又比當年的行船見得更多了;不過,即使以當年人心的標準,行船遇到的妓女與船長的女人,也許有點太純情?迷霧與造夢的出發點,好像真有點太不同了。

總的來說,是有心的劇,也很豐富,期待您們之後的劇目!

 

Post a Comment

<< Home